督导工作简报第七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5-26浏览次数:276

督导工作简报

(二〇一九年第三期  总第七期)


学院教学督导组编                 20191030


【主要内容】


(一)教学督导组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进程表

(二)督导动态

(三)教学论坛

   ★院内交流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李青 美术设计系








报:院领导

送:各系部、各部门




  1. 教学督导组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进程表


时间

工作内容



九月份

1.召开督导工作例会,讨论本学期工作计划;

2.参加学期初教学检查, 组织听课;

3.出席开云官方注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首届人才培养工作会议(831日完成)。



十月份

  1. 召开督导工作例会;

  2. 编制《督导简报》2019第三期(总第七期);

  3. 配合教务处做好开云官方注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建设工作;

4.开展专项教学检查:(1)上学期教师手册填写情况;(2)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归档情况;(3201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及毕业作品归档情况;(4)其他教学运行情况。

十一月份

  1. 召开督导工作例会;

  2. 期中教学检查(参加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3. 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4. 赴相关高校开展调研活动,研究开云官方注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十二月份

  1. 召开督导工作例会;

  2. 编制《督导简报》2019第四期(总第八期);

  3. 配合教学各部门做好课程大纲编写、“双基”达标工作。

元月份

  1. 期末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

  2. 召开督导工作例会,总结年度工作;

  3. 做好学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1. 督导动态

  1. 八月三十一日,开云官方注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召开首届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教学督导组部分成员参加会议。

  2. 九月十七日下午,教务处召开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督导组副组长潘仁炎参加会议。

  3. 九月二十日上午,教学督导组本学期第一次工作例会在艺术设计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樊嘉禄到会指导。樊书记肯定督导组工作,并对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希望督导组能围绕学院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教学“督”与“导”的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上,督导组回顾了上学期工作,讨论了本学期工作。

  4. 十月十四日下午,教务处召开本学期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督导组副组长潘仁炎参加会议,并报告了督导组近期工作。

  5. 十月十七日上午,教学督导组召开工作例会,会议布置了专项教学检查的工作。

  6. 十月二十五日,院教学督导组赴各系部进行了专项教学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上学期教师教学手册收集和填写情况,考试试卷收集情况,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和收集情况等,现将检查(抽查)情况反馈如下,供各系部参考整改。

1)检查的情况:

美术设计系:①开学以来教学平稳,秩序良好。②教研室自评工作完成。③教师教学手册填写规范。④试卷批改需进一步规范,统分人与复核人都需要签字。⑤毕业论文部分表格需进一步填写完整。

戏剧影视系:①上学期的试卷归档、教师手册填写以及相关教学情况总体上符合要求。②上学期教学能严格按学院要求开展,克服了一些困难,没有教学事故的发生。③现教学场地还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及要求,希望尽快协调,保证相关教学正常进行。

新闻播音系:①试卷归档基本符合要求,个别老师试卷分数涂改太多,没有按试卷归档要求提交柱状分析图。②教师教学手册提交基本符合要求。③毕业论文部分存档表格填写不规范或缺少表格。

音乐舞蹈系:①教师教学手册应收53本,实收43本,10人未交。部分手册里教学检查记录表未填写。②期末试卷归档基本完成。试卷封面“存档期限”未填写。③毕业论文全部归档。存在问题:部分格式不规范,指导教师不统一,有的缺评语,指导教师的职称偏低。

公共教学部:①教师教学手册基本符合要求,部分教师试卷质量分析表缺少柱状图。②外聘教师教师教学手册缺少教研室活动记录。

2)意见与建议:

 ①建议试卷学生承诺声明签名处可以改进,增强试卷的保密性。

 ②建议教学场地进一步完善,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③建议教师教学手册采用活页装订,方便材料归档规范性。

 ④建议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称要求,完善现有材料。



(三)教学论坛

   ★院内交流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李青 美术设计系


 【内容摘要】审美意识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塑造学生想象力、创作力,完善健全综合人格的关键。美育的熏陶,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使他们个性与共性综合发展。审美意识在大学生美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性和传播性的作用。审美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理解美与创造美的兴趣。

 【关键词】审美意识;教学;学生;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内涵培养,提升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美育相关教育课程。而在实际的本科美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审美意识引导是否已收到成效,最为值得关注。本人在教学中有几点做法和体会,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勤学善练,引导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给予他们善于创造美的双手。

 只有在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后,才能激发出创新潜能。课堂内的学习是本科美术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创作的艺术原理和表现方法都需在教室中学习掌握。因此,美术教育必须先谈如何“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要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纵观现下美术课程教学,大多数依旧是依据教材展开的单调文字讲述,“直接灌输知识”无法直观形象地表现和展示,致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与创新创作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综合全面成长。师生在知识的传递平台上是平等的,宽松愉悦的情境下才能激发自由创造力。教师应撤下“主”角地位,聆听学生的想法观点,逐渐投身“引”的行列,引领学生开展审美思维分析,让学生处于教学舞台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二)积极应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时效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只有增强内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新型网络多媒体教学大大改观了以往旧式教学枯燥单调的现状。它的显著特点在于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欣赏到更为直观形象的事物,刺激感官,学习观察、分析、理解的方式,提高鉴赏能力,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让学生“走进课堂”完成基础学习之后,不能遗忘“课堂外”的教学资源安排。学习了艺术创作的技法,就应该思考如何引导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到本科阶段的美育课程教学,更需要时常引领同学们走出课堂,体会大自然,接触社会。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因地制宜,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展馆,给予他们善于发现美的双眼。

 要保障审美品格的培养,美术课程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要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只有脱离单一枯燥的课堂限制性,依据具体的学情,正确开发使用资源,才可以使美术课程教学永葆高效和活力。

 如今的学生大多住在拥挤的城市里,提升他们审美意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带他们走进新奇的大自然,用鲜活生动的自然环境给予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唯有当“感受美”、“领会美”之后,才有“创作美”的可能。所以,教师要着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分析和欣赏,提升学生体验美、领悟美的能力,进而理解美,最终成就美。

 美术学科的创作方式繁多,课堂教学不能一一涵盖,所以会导致美术创作形式单一的情况。因此审美意识培养需要艺术馆教育的支持,艺术馆不仅注重国内外的艺术资源交流,还保留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展览。各种风格流派和创作手法的作品琳琅满目,可以给予学校艺术教育更多的辅助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教学地域资源的特殊性进行选择运用,挖掘出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充裕课程教学。

 三、悦心悦意,促进学生领略艺术融合,赋予他们领悟创造美的心灵。

 “审美体验”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美育要引导学生具象体验美术学科的特点,并且融合各学科,促进教学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主观与客观,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中建立完善的审美观。

 (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教师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思维自由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不受限于美术学科的狭义定义,突破美术学科的边界与其他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拓展学科知识,优化综合能力。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携手教学,冲破了单一式教学的狭隘局面,有利于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交流,增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能力。

 (二)运用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一般的课程评价方式,只是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品的评定。这就容易造成培养模式的单一,可能会使学生慢慢对美术失去信心。因此,新型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价方式中,加入学生自评、互评,既有公平性,多样性,也有趣味性和个性化,更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注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只有树立审美意识,学生产生了独特的看法与感受,才可以大胆创新,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可以将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运用到创设丰富的校园文化中。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

 只有正确理解审美意识的精神实质,结合优秀课程教材,因地制宜的运用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创造美的事物,就可以提升心灵与知觉,增强创造能力,达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惠萌.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术文化教育[J].艺术教育,2010/11.

[2] 李莉.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2011.